上世纪90年代,我从县城附近嫁到了离县城更远的乡村。
这个村子主要也种点小麦、大豆、韭菜。夏天忙,到了冬天就更忙了。因为冬天是韭菜上市的时节,收入也很可观。我嫁到婆家后发现了一个商机,看到偌大的村庄只有一个小卖铺,便想了一个好主意,何不自己也开个小卖部,总是羡慕人家轻松的用头脑赚钱。我家的男人每天上山去放羊,没有经济来源,于是回娘家和父母们商量了一番,急急忙忙地返回来,因为我是一个急性子的人。回来和老人们一商量,并支持我们开小卖铺的想法。很快做了两个货架和两个柜台,选黄道吉日开张了。
开张的那天鞭炮响起来了,幸福的日子正向我们走来了。正准备大手脚时,男人却说:“让父亲看铺子,不然没人干活了。”即使我有十二分的不愿意也无可奈何了。
我们开铺子时没有办任何手续的。几天后听老公公说:“工商部门的人来了,说是要办营业执照”税务局的人也来过了,“说要缴纳地方税务税,并说这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。”于是第二天就骑着自行车出发了。因为很敬畏他们那身服装和国徽帽。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交钱办营业执照。
下午又去老鸦办地税,在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下,一切还办得很圆满。快乐的唱着歌返回了。
我们只有在晚上才能轮得到当营业员,尽管一天的活干得有些疲乏,但是当营业员好啊!不光认识了村上的好些人,还觉得很风光。毕竟我还是一个刚过门的新娘子,五官还端正,晚上闲聊看电视的人也多,生意红火,有钱可摸。一毛钱的瓜子,一毛钱的麻辣片,一块钱的香烟或是打一斤醋,一斤酱油,生活过得忙碌也很快乐。
一个月的时间又到了,这时还要去上税了,不光有工商税还有地税。办这些事也少不了我!男人老是当放倌。于是我又变成了主力军了,不是骑自行车上高庙就是去老鸦。有时忘记是星期天,去了交不了,又重新跑一趟。有时去乐都进货从“康泰大酒店”到村上20多公里的路程一个小时就到了。因为有的是力气,干活也是不服输的,总是急急忙忙的。但有时候也会忘记去交税的日期,又懊恼起来了。起先不以为然,到交税时要交滞纳金时,看着也挺心疼的,好不容易挣了一点钱,又要交罚金,所以等到下个月要交的时候提前告诉男人,让他也记着点。
开铺子那几年每月少不了我的身影,这都成了一种习惯了。去高庙上税吃上个凉皮,就快乐地返回了。去老鸦上税只上完税就急忙返回了,也没去老鸦的街道上逛逛。
后来营业员在白天也当上了,只是比平时更忙了,不光售卖东西,还要看护女儿。门前就是一个十字路口,房后是个大水沟,我要操十二分的心,这个租来的房子是一个南房,冬天特冷,夏天刚刚好。
有时税务上的工作人员也会突然检查一下,听到风声赶快锁门,抱起女儿远远的去观望。人们说把某某的东西给拿走了,我便更害怕了。害怕我的东西也被拉走,后来想了一下,拿走的可能是快过期的商品吧!我们一星期去乐都进货一回,拿的东西也不多。即使想多拿点,也没多少钱啊!后来女儿慢慢的长大了,学会用牙咬开火腿肠了,第一次咬不开,第二次肯定会咬开的,口中还念念有词地说:“妈的逼”把我们还笑坏了。
渐渐的我们对面也开起了裁缝铺,还有饭馆,每当开起来时就会有上税的部门找上门来,总之谁也逃不过纳税的义务。有时我们会带上他们的税款一起交了。上税纳税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,不劳工作人员辛苦再来,我们也会去交税的。因为每个人的生意都不错,后来我才知道这一瓶水一袋盐也是上过税的,我们代卖的本身也会赚一点钱的,交税也是应该的,不然公务人员、教师的工资哪里来呢?税收是取之于民,用之于民的。比如地震、援助、火灾等自然现象。国家会拨款用于救灾的。
以前自己会有点小私心的,不想去交税,在工作人员的说教下懂了,“真是活到老学到老”,“吃一堑长一智”啊!
我们也应该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,为国家的强大和富强添一份绵薄的爱心,自己好不算好,大家好才算真的好。